(作者:龙敏)初识辛弃疾,源于一首《青玉案·元夕》,诗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或许很多人都同我一般,起初都以为他只是一位善于作词的文人,却不想,其人其诗,远比想象中来得精彩。以武起事,以文为业,而最终成为一代大师词作家。
少年侠客不识愁滋味,辛弃疾自幼跟随祖父游历天下,时逢南宋朝廷动荡之际,金军入侵,国土百姓同遭蹂躏,于是立下壮志为国弃疾去病,他是文人词客中少有的上过战场,真刀实枪杀过敌的。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些都是他真实的破敌营杀敌贼降敌将的写照。二十一岁那年,带领两千人参与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掌管私印。期间义端和尚偷走大印投靠金人,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便砍下义端的头,夺回大印。后来又为说服耿京南归,亲下临安前去联络,借得朝廷兵马返回时得知耿京早被叛将张安国所杀,少年怒发冲冠,率领五十骑兵勇闯五万人的敌营,生擒叛将张安国,安然无恙突出重围。史书记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五万众中,如挟狐兔”、“儒士为之惊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但是这些只是他一生中仅有的高光时刻。
一腔孤勇,爱国爱民爱朝廷,可是下一次的浴血沙场却是在梦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
南宋朝廷偏安苟和,忌他怕他驱逐他,问其平生功业,只在湖北湖南江西闽南等处可寻。辛弃疾自幼以驱逐金兵收复九州一统山河为己任,可是又何曾料到往后的道路上会出现如此多的拦路虎,好友义端叛变、部将张安国投敌、南宋同僚中伤、朝廷错把明珠当薏苡,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自二十五岁起,他在南宋朝廷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四十年,近二十年的时间被闲置,又在剩下的二十多年内有过长达三十七次的官职任免,大起大落大进大退大悲大喜。于是他剩下的一生便只能在“众里寻他千百度”中度过,于是他便只能将悲愤难泄将壮志难酬一笔一笔刻入诗词中。
他写《永遇乐》:“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从少年时代的“少年握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到识尽愁滋味后的“艰辛悲辛辛酸辛苦辛辣”,辛弃疾的人生中尝到的芳甘浓美当真是少之又少。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辛弃疾从来但是心忧百姓的,流言蜚语恶意诽谤,他从来没有怕过,他怕的,惟有百姓流离,山河破碎、惟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多次被朝廷打压,屡次辗转于朝堂与山野之间,无奈不满失意悲愤,纵然道路阻且长,但他也从未忘却过初心。主战派当政,他被重新启用时,依旧是整饬军政招兵买马,尽心尽力励精图治,他从来不甘心隐居村野一隅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他奋力写下“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他热切盼望着有一天“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梁衡曾在《把栏杆拍遍》中写到:“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此言确为辛词之底色。“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客”,辛弃疾的胸怀中一直都是燃烧着炎炎的烈火轰雷,甚至在他死去的那一刻也是高呼三声“杀贼”而逝。
辛弃疾的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自始至终从未忘记为国弃疾去病。他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热血,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如他一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编辑:龙敏
责编:王银婧
审核: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