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麦美琪)坐在图书馆靠窗的位置,指尖划过刚记完的笔记,窗外的树叶正随着风轻轻晃动。作为一名大三学生,站在毕业倒计时的节点回望,我没有轰轰烈烈的成就,也没有闪闪发光的履历,只是在日复一日的平凡时光里,慢慢活成了独属于自己的模样。此刻,我想与自己对话,郑重地敬这个普通却独一无二的自己。
我曾羡慕过那些课堂上总能快速抢答的同学,也向往过社交场上游刃有余的身影,一度觉得“普通”就意味着“平庸”。直到某次小组讨论,大家为一个课题方向争论不休时,我习惯性地拿出笔记本,把每个人的观点按逻辑梳理成框架,又补充了几个被忽略的细节。当我把整理好的思路分享出来,原本混乱的讨论瞬间变得清晰,组长笑着说:“多亏有你,总能把复杂的事情理得明明白白。”那时我才发现,普通的我也有独有的闪光点——没有敏捷的反应力,却有着耐心细致的特质;不善言辞表达,却能以沉稳的方式为团队提供力量。
大三这一年,在“如何平衡专业学习与能力提升”的日常里,我更真切地触摸到了自己的“独一无二”。身边有同学忙着考各种热门证书,也有人整学期泡在实验室冲击竞赛,而我既没有扎堆考证的紧迫感,也没有冲击竞赛的强烈目标,只是按自己的节奏安排学习与生活。专业课上,我会认真做好每章的知识点框架图,把容易混淆的数学公式整理成对比表格,哪怕花费比别人更多时间,也要把基础打扎实。期末时,我的专业课成绩稳定在中等偏上,没有耀眼的成果,却在自己选择的节奏里稳步前行。我忽然明白,我的独一无二,不在于追赶他人的脚步,而在于能认清自己的节奏,不慌不忙地把该做的事做好,在平凡的积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感。
我也接纳自己身上那些“不完美”的独特。我没有超强的记忆力,背单词需要反复多遍才能记住,便摸索出用思维导图串联词汇的方法;我不擅长熬夜赶工,每当有 deadline 时,会提前制定详细的计划,把任务拆分成每天的小目标;面对压力时,我不会强装坚强,而是会戴上耳机去操场慢跑,在汗水与晚风里平复心情。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习惯、小坚持,拼凑出了最真实的我——没有过人的天赋,却懂得用自己的方式努力;会有脆弱与迷茫,却总能找到与自己和解的办法。
如今的我渐渐懂得,“独一无二”从不是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在普通的生活里,保持自己的节奏与姿态。我不必成为别人眼中的“优秀范本”,可以按自己的速度吸收知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与人相处,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那些清晨在食堂认真吃的一顿早餐,夜晚在宿舍安静读的一本书,周末独自去公园散步的时光,都是独属于我的生活印记,也是我作为“自己”最珍贵的证明。
这世上有千千万万普通的大学生,我是其中之一,却也是不可替代的那一个。敬这个会为一道难题反复琢磨的自己,敬这个在选择时坚守内心的自己,更敬这个接纳不完美、始终认真生活的自己。未来两年,无论前路是平坦还是坎坷,我都会带着这份对自我的认知,继续以自己的节奏前行,守护好这份独一无二的平凡与珍贵。
编辑:付瑞
责编:刘诗琴
审核:李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