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政灿)当国庆假期的列车缓缓驶出车站,窗外的风景从熟悉的校园建筑群切换为层叠的远山与金黄的稻田,我终于理解为何人们总说“旅行是另一种形式的阅读”。作为一名大三学生,这个国庆,我没有选择宅在宿舍补觉或刷题,而是约上好友,踏上了前往云南大理的旅程。七天时间,从古城青石板路到洱海生态廊道,从白族扎染作坊到喜洲古镇的稻田,这场旅行不仅填满了手机相册,更在我心里刻下了比风景更深刻的感悟。
出发前的规划,是我们面对的第一道“考题”。为了节省预算,我们提前一个月对比机票与高铁票价,最终选择凌晨出发的高铁二等座;为了避开热门景区的人流,我们放弃了网红打卡点,转而在当地居民的推荐下,找到了隐藏在苍山脚下的小众村落。出发当天,拖着行李箱在凌晨的车站赶车,困得靠在好友肩膀上打盹时,我忽然意识到,这场旅行早已脱离“放松”的单一意义——我们在学着用有限的资金规划行程,在学着在陌生环境里解决突发问题,这些课本外的“实践课”,比任何一次小组作业都更让人印象深刻。
旅途中的“不完美”,反而成了最珍贵的记忆。抵达大理的第二天,原本计划环洱海骑行,却遇上突如其来的小雨。我们狼狈地躲进路边的白族民居,主人家却热情地邀我们进屋喝茶,还拿出自家制作的乳扇让我们品尝。阿姨一边给我们讲白族的婚嫁习俗,一边示范如何用传统手法冲泡三道茶。雨停后,她还主动给我们指了一条能看到洱海全景的近路,“沿着这条田埂走,能看到比网红景点更美的风景”。果然,当我们站在田埂上,远眺洱海波光粼粼,近处的稻田随风起伏,那一刻的宁静与治愈,远比预想中“完美”的骑行更让人动容。原来旅行的意义从不是按部就班完成打卡清单,而是接纳意外,在不期而遇的温暖里感受世界的善意。
最触动我的,是旅途中遇到的那些“认真生活的人”。在喜洲古镇的扎染作坊里,我们见到了非遗传承人李奶奶。70多岁的她,手指布满老茧,却能灵活地将白布折叠、捆扎,再浸入蓝靛染缸。“这门手艺我做了一辈子,现在年轻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她一边给我们展示刚染好的围巾,一边说,现在作坊里不仅有当地年轻人,还有像我们一样来学习的大学生,“你们愿意了解传统文化,就是对它最好的保护”。在大理大学的校园里,我们遇到了一群正在写生的学生,他们坐在樱花树下,将洱海与苍山的轮廓细细勾勒。“每次画画都觉得,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一位美术系的学长说。这些相遇让我明白,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是看遍风景,更是在与不同人的交流中,看到生活的千万种可能,从而更清晰地找到自己的方向。
返程那天,列车缓缓驶离大理,我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突然发现最珍贵的不是洱海边的打卡照,而是躲雨时与白族阿姨的合影,是扎染作坊里李奶奶手把手教我们捆扎布料的视频,是和好友在田埂上分享同一副耳机听歌的瞬间。这个国庆,我们没有去挤人山人海的热门景区,没有花大价钱体验奢华的旅行项目,却在这场“穷游”里收获了比想象中更多的东西——我们学会了规划与包容,感受到了陌生人的善意,更在与世界的对话中,对“成长”有了新的理解。
或许,对大学生而言,国庆旅行的意义从来不是逃离学习的“避风港”,而是走向更广阔世界的“行走课堂”。它让我们在课本之外,看到真实的生活,感受到不同文化的温度,也让我们在丈量世界的同时,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这场旅途的终点或许是车站,但它带给我们的成长,却会一直陪伴我们走向更远的未来。
编辑:舒欢
责编:刘诗琴
审核:李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