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邹韵霖,我院2022级会计学专业学生,中共预备党员。2022年至今担任2022级会计学班团支部书记;2022-2023学年任树达学院张公岭分社社长;2023-2024学年任树达学院通讯社新闻部副部长;2024-2025学年任树达学院通讯社社长。曾获2022—2023学年院“三好学生”、“十佳记者”、“十佳学生干部”、“军训宣传积极分子”称号;2023—2024学年校“百优团员”、院“百优团员”称号;2023—2024学年校“百优团干”、院“优秀主讲人”、“十佳团支部书记”、“十佳学生干部”、“十佳记者”称号。2022-2023学年获院综合一等奖学金;2023-2024、2024-2025连续两年获院综合二等奖学金。
(通讯员 丁淑芳 李滢 王聪)人生路上,每个人都在努力成为自己,有人迟钝,有人聪慧,但无一不是自己的方式。在成长的过程中,邹韵霖始终凭着一腔真心,以沉静的勇气与持久的执着,与世界交手,一程一程地向上攀登,坚定地走在开满鲜花的路上。
勤学笃行,知行合一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这句话是邹韵霖大学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她深知这门学科需要足够的细心与严谨。对于如何攻克枯燥艰深的课程,她有着清晰的认识和有效的方法。“比起被动接受,我更享受主动探索的过程——不同老师的讲解视角,往往能打开一扇新的思维之窗。”主动从多元的讲解中解惑,触类旁通,构建起对知识的立体理解。荀子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她学习态度的写照。
大三暑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是邹韵霖学习路上的“顿悟”时刻。她说:“这段经历最有意思的,是让我亲眼看到知识如何拥有了温度和力量。”。在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期间,她将课堂所学的知识用于乡间的调研与支教时,知识不再是枯燥的文本,而化为了改变现实的力量。那段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让邹韵霖深切体会到"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也让她对学习的意义有了全新的理解。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段经历让邹韵霖跳出书本,在真实的乡土社会中验证所学,收获鲜活感悟。
站在大四节点回望,邹韵霖对大学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她认为,专业知识与未来就业未必完全对应。“更可贵的,是在大学期间培养的为人处世之道。”她提到,在小组作业中协调不同意见、推动团队合作,在社团活动中平衡学习与工作,这些经历锻炼了她的沟通能力与应变智慧。比起具体知识点,在大学中培养的处世智慧与综合能力,才是伴随一生的财富。
实践砺炼,玉汝于成
如果说学习是向内探索,那么学生工作与社会实践,便是邹韵霖向外拓展、服务集体的重要舞台。通讯社的经历成为她个人能力蜕变的催化剂。初入大学时,她言语直率,心思单纯;而在通讯社的日常锻炼与师长引导下,她逐渐体悟到“言前需三思,行事要周全”的沟通智慧。指导老师刘诗琴在她的成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工作中的困惑还是生活中的感悟,邹韵霖都乐于与指导老师交流。“指导老师平时和我们交流就像朋友一样,”邹韵霖说,“她总是能从想不到的角度开导我,帮我理清思路。”这种亦师亦友的陪伴,让邹韵霖在迷茫时总能找到方向。
担任社长后,邹韵霖形成独具特色的“引导式”管理方式。《论语》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她乐于花时间与新成员交流,了解其个性与规划。“我会先了解他们的想法,若志趣相投,便多予机会,并肩前行。”她以“调配颜色”比喻团队观:“每个成员都如同一瓶独一无二的色彩,而我们委员团要做的,就是巧妙调和这些颜色,融汇成和谐饱满的新色彩。”邹韵霖在一次次实践中学会为人处世,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保持有温度的交流。这一过程让她逐渐从专注执行的部长,成长为善于倾听、懂得协调、凝聚人心的团队核心。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作为从大一担任至今的团支部书记,邹韵霖组织了一系列主题团日与班级建设活动,带领集体在多项评优中赢得殊荣。她带领支部获评校级“十佳共青团支部”,所在班级荣获校级“十佳班集体”称号。这些荣誉是她长期付出与卓越组织能力的最佳证明。从青涩到从容,从执行者到领导者,邹韵霖在大学中完成精彩蜕变。她认为,最珍贵的收获并非头衔,而是在团队中日渐清晰的责任感,与在纷繁事务中保持内心秩序的能力。《诗经》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份成长在时光的打磨中愈加坚韧。
踏实于心,洒脱于行
真诚,负责,随心所欲。这是邹韵霖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她的行事准则。她始终相信,真正的成长源于对内心的忠诚。在工作学习中,她精益求精,从不敷衍搪塞,哪怕是一个细微的数据、一句表达的措辞,她都认真对待、反复推敲,“就像手工账务处理,我们每个会计人必经的阶段,”邹韵霖认真说道,“这件事非常繁琐与枯燥,最需要的就是耐心,但只要做得多了,你的职业敏感度与专业能力都会有所提高。”;而在生活中,她自然随和,每当压力大时会选择用音乐来缓解情绪,也常拿起相机记录生活中的小确幸。这种既踏实又自由的态度,让她在纷繁的选择中始终能明确自己的追求,保持精神的独立。
然而,邹韵霖的人生目标并非一开始就如此笃定。“看不清未来,就比别人坚持久一点。”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她在大一大二时也曾经历过懵懂迷茫的阶段。但她没有沉溺于焦虑,而是主动自我调节——或是在黄昏的校园小径徐徐散步;又或是主动与家人、朋友和老师对话,寻求慰藉与建议。正是这些看似平常却有效的方法,让她逐渐学会与压力共处,化动力前行。
会努力,更要会休息。邹韵霖坚信“生活需要留白”,她从不把日程表填得密不透风。可以为了一个目标在图书馆奋战整日,也会在傍晚准时出现在街头或是公园,用一场漫无目的的徜徉来放空大脑。她说:“身体和情绪都需要定时清理缓存,而音乐、摄影和大自然,就是我最好的‘重启键’。” 这卷与躺之间,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45°角。
循此苦旅,以达天际;穿越逆境,直抵繁星。回首过往,邹韵霖并不把自己定义为“模板”,而是一个始终在学习与调整的大学生。从迷茫到清晰、从随波逐流到听见内心的声音,她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大学的意义不在于一刻的辉煌,而在于那些微小却坚定的积淀。前路风新日暖,一切皆可期待!
编辑:付瑞
责编:刘诗琴
审核:李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