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

来源:树达通讯社 日期:2022-06-29浏览次数:

(作者:李颖)我近来读了一本书,书的扉页上写着: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正是被这句话所吸引,翻开了它。

故事发生在一个中美混血家庭。莉迪亚一家生活在米德伍德,她是一个混血儿。莉迪亚的父亲是跟随祖父母移民而来的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他黑发黑眼的华裔身份显得格格不入。因为没有任何背景,他的父母们只能做着最下等的工作以求谋生,机缘巧合下,他因为父母是学校洗碗工的缘故,得以进入当地的一所贵族学校,内心的自卑与外界的歧视让他无法与人交往。遇见莉迪亚的母亲以前,他一直都是孤单且孤僻的。而莉迪亚的母亲则是一个有着聪明头脑而不甘平凡的进步女性,她不甘于继承母亲的意愿——成为一个专注家务的家庭主妇,她进取又叛逆,不顾家人反对,放弃了学业与一个亚洲人结婚、生子,但是很快她又想起了自己未完的学业与理想,可是,已经晚了,她的一切,一切的理想、抱负、进取、叛逆都被家庭绊住了腿,一个需要照顾三个孩子的母亲根本无法做到抛开一切追求自己的理想。

他们将一切的期待都放在他们的女儿身上,莉迪亚非常懂事,年纪小小的她懂得如何让父母开心,如何维系整个家庭而不分崩离析。她只需要满足父亲的期待,将自己包装成一个朋友成群,十分受欢迎的孩子,于是她每天站在电话旁,听着电话里空洞的嘟嘟声,假装欢快,假装打电话给并不熟悉的算不上朋友的同学。等到父亲满脸满意地走过,放下电话的她,仍然孤单而孤独,无人陪伴又无人理解。至于母亲,她只需要迎合母亲的梦想和喜好,强迫自己爱上医学与物理,尽管在一次考试中她的物理并没有及格。她做得很好,成为了父母最骄傲的女儿。

但是,她却在一个夜晚里,在冰冷的湖水里,永远离开了。父母的期待像一座大山,快要把她压垮了,她想过抗争也想过报复,但她还是那个懂事的莉迪亚,她做得最出格的一件事不过是在一个深夜里出走,走到湖边将自己放上那艘小船,她甚至还在想着,到了明天,她将跟爸爸妈妈坦白一切,跟哥哥道歉,与妹妹好好相处。可是没有,没有明天,她试探性的跃下小船,幻想着拥抱自由,惬意地游回湖边,那是一个意外,一个蓄谋已久的意外,不会游泳的莉迪亚,在湖里卸下了所有的期待与重担。

看完后我总在思考书名的意义——《无声告白》,后来终于懂得所谓告白,不过是莉迪亚的坦白,是她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秘密,是她没有来得及坦白的真实。她的一切叛逆的反常行为都是无声的抗争与坦白。

人们总谈原生家庭,人们被它塑造,最后又去塑造它,它是一个循环着的怪圈。被它圈住的孩子,或许承受着无法承担的期待,或许面临着无法忍受的漠视。反观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在父母的期待下长大,他们希望我们优秀且出彩,这当然是没错的,但许多父母总是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美其名曰弥补遗憾,完成其未完的志向。可能拉小提琴的孩子或许更喜欢拿着画笔描绘梦想的感觉,可是无人在意,有些父母不会允许他们的孩子偏离自己预想的道路。近些年来,这种令人窒息的期待尤为严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骇人的标语层出不穷,各种兴趣班补习班门庭若市。一些孩子甚至未曾体验童年的滋味就被推向了兴趣班的深渊,人类社会的“内卷”从幼童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而即使是最普通的家庭,最普通的孩子也逃不过:“爸爸妈妈希望你……”我们避无可避地去迎合,去追赶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那我们自己呢,究竟想成为怎么样的人,想要闯出怎样的一番天地?在这许多的如雾霾一样浓稠的期待中,我们还能看清眼前的路吗?

或许叛逆,或许不是主流,但仍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摆脱桎梏找到真正的自己。

编辑:李颖

责编:张瑶垚

审核:党委办公室

上一条:今日江南

下一条:记忆符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