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来源:树达通讯社 日期:2021-05-06浏览次数:

(作者:龙敏)“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到,喜气洋洋共吃团圆饭。“东方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上元佳节,月儿圆圆乐看鱼龙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夜宴,流光皎皎暗许不分离。君可记,千百年前的人们也曾这样郑重地度过传统佳节,留下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章。君可叹,而今洋节正泛滥,自创节日亦不少,传统佳节自黯然。君可愿,重拾传统文化,给我们的中国节日足够的仪式感,不再让它独处灯火阑珊处。

当西洋节日传入中国,我国人民不断为之狂热时,可曾想过究竟是在为什么而狂热?为它的热闹它的新颖或是它的流行?西洋节日为纪念西洋文化而存在,而我们本有自己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又何以为邻家春色而倾倒呢?君可知,西方有万圣节,而我华夏亦有“鬼节”——七月十五中元节,祭先祖放河灯;君可知,西方有情人节,而我神州亦有牛郎织女共话七夕节,共许“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君可知,西方有平安夜,而我中国亦有除夕夜守岁求长安,围炉夜坐闲话家常喜迎新春。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或祈愿或祭祀或美好或沉重。如此,难道我们的传统佳节还不值得我们为之吟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吗?

而如今如“六一八”“双十一”等自创节日随经济发展应运而生,层出不穷,一方面,满足了商家的获利心理,一方面,释放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全民参与全民购物全民狂欢,每一年的销售额皆数以亿计。不可否认,这充分地调动了人们的消费热情,对经济发展起着极大地促进作用,可是到哪一日,才会有这么多的人再为传统节日“风露立中宵”呢?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不禁回想起古色古香的日子里,先人们郑重地度过每一个节日,虔诚地许下每一个祈愿。诚然,而今社会高速运转,压力与焦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再回归古朴而慢节奏的生活已然不大可能,而购物“买买买”于大多数人而言实在不失为一种释放心中压抑的方式。

可这样的节日似乎已然变味,不再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不可窥见深切的人文情感,不过是流行元素所到,相应的节日亦随之兴起,随之泛滥。那么我们应当跟随大众的脚步去参与到这一场又一场的狂欢之中吗?我想,是不必如此的。犹记古时节,元宵夜上花市灯如昼,火树银花,明月高悬,游人纷纷,猜灯谜逛庙会赏彩灯,君面桃花色,佳人笑盈盈。端午时节,龙舟竞渡,游人隔岸欢呼;艾叶垂挂,熏去病气邪灾;粽香缕缕,追忆屈子魂灵。更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先人们也同样为节日而狂过。每一个节日都是一个庆典,它以其独特的风致吸引人们的目光,人们以不同的仪式度过它。绵延至今日,节日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相比其他泛滥的节日而言,传统节日似乎更显落寞。时代之河川流不息,它独拘一角,人们步履匆忙,不再为其频频回眸顾首。是因为精神文明的缺失吗?是因为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吗?是因为没有时间偷得浮生半日闲吗?不管是因为什么,我们都应当对传统节日重予重视。或淡妆或浓抹对其加以装饰,增其创新性与鲜明性,添其靓丽性与热闹性,兼具复古性与时代性,捕捉人们的兴趣性与参与性,让其“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传统佳节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陌生人,珍重地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请你着笔,为传统节日再添一抹风采!

编辑:龙敏

责编:欧阳希汶

审核: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