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梵静)凌晨四点,城市还浸在浓稠的墨色里。环卫工老张裹紧褪色的棉袄,呵出的白气在路灯下转瞬即逝。他蹲下身子,用铁丝将竹篾扎成的笤帚又加固了几分,粗糙的指节被铁丝勒出深红的痕迹。当笤帚划过柏油路面,落叶打着旋儿汇聚成金色的溪流,窸窣声与远处偶尔传来的货车轰鸣,谱写出这座城市最早的晨曲。这样平凡的清晨,却藏着最动人的生命诗篇——原来,在时光细密的褶皱里,总有人默默种下温暖的光。
生活从不缺惊涛骇浪,却也不乏细水长流的温暖。记得去年寒冬,社区里八十岁的独居老人李奶奶在结冰的楼道口摔了一跤。儿女远在异国他乡,面对这个意外手足无措。没想到第二天清晨,单元楼的公告栏就贴出了手写的“爱心启事”。退休教师王阿姨每天清晨六点准时送来熬得软糯的小米粥,粥里还卧着金灿灿的荷包蛋;做家政的陈大姐主动承担起打扫屋子的任务,连窗台缝隙里的灰尘都仔细擦拭干净;几个年轻人轮流教李奶奶使用视频通话,手机屏幕里不时传来跨越重洋的笑声。那些日子,楼道里飘着饭菜香,也飘着此起彼伏的问候声。这些细碎的善意,如同星星点点的萤火,在岁月的褶皱里聚成星河,照亮了陌生人之间最柔软的角落。
历史的长河中,同样闪耀着无数“种光者”的身影。敦煌莫高窟的画工们,在幽暗的洞窟里耗尽毕生心血。他们提着油灯,踩着摇摇欲坠的木架,将飞天的衣袂、佛陀的慈悲,一笔一画刻进石壁。洞窟外是肆虐的风沙,洞窟内是永恒的艺术。他们或许无名,却用千年时光,为后世留下了震撼心灵的瑰宝。就像沙漠里的胡杨,在艰苦的环境中倔强生长,用生命的光芒穿透岁月的尘埃。文艺复兴时期的匠人,在潮湿的地下室里解剖尸体研究人体结构;哥白尼冒着生命危险,在简陋的天文台记录星辰轨迹。这些在历史褶皱里默默耕耘的人,用信念点燃智慧的火种,照亮了人类文明前行的道路。
生活的褶皱里,有时也藏着遗憾与挫折。作家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曾在地坛的古柏下徘徊许久。他在寂静的角落里思考生死,最终用笔尖刺破黑暗,写下“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他在命运的褶皱里种下希望,让无数人在迷茫时找到前行的力量。敦煌研究院的“守窟人”们,常年忍受着干燥的气候与远离繁华的孤寂,却用毕生守护壁画的色彩;乡村教师张桂梅拖着病体翻山越岭劝学,用布满膏药的双手托起女孩们的求学梦。他们在人生的褶皱里种下坚韧的光,让苦难开出希望的花。
当夕阳为城市镀上金边,老张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看着整洁的街道露出满足的笑容。此刻,写字楼里的白领还在修改方案,电脑屏幕的冷光映着专注的脸庞;夜市摊主开始支起五颜六色的帐篷,炭火的噼啪声与炒勺的碰撞声交织成市井乐章;学生们背着书包走向回家的路,校服在风中轻轻飘动……每个人都在时光的褶皱里,用自己的方式种下光芒。这些光芒交织在一起,汇聚成照亮人间的星河,让平凡的日子有了温度,让漫长的岁月有了意义。
在时光的褶皱里种一束光吧,不必光芒万丈,只需温暖而坚定。就像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嫩芽,像深夜里为晚归人亮着的一盏灯,像沙漠中偶然遇见的一泓清泉。当无数微光彼此呼应,终将照亮整个时代的天空,让生命在时光的长河中,绽放出最璀璨的光彩。
编辑:曾子涵
责编:刘诗琴
审核:李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