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新闻

树达网微博

李思源:月明飞锡,诗酒年华

来源:树达通讯社 日期:2025-05-14浏览次数:

人物简介:李思源,我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共青团员。2021-2022学年担任树达通讯社分社文学部副部长;2022-2023学年担任树达通讯社新文学部副部长;2023-2024学年担任树达通讯社副社长兼文学部部长。曾获2022—2023学年院“优秀文字工作者”荣誉称号;2023-2024学年院“十佳学生干部”“荣誉称号;2021-2022学年院二等综合奖学金、2022-2023学年院二等综合奖学金、2023-2024学年院一等综合奖学金。2022-2023年院级心理情景剧剧本大赛一等奖、“一校一书”征文比赛二等奖;2023-2024“一校一书”征文比赛二等奖。

(通讯员 刘星雨 汪雨晴)热爱是永恒的正北,蜕变是唯一的航速。偶尔停驻时,会听见体内传来细碎的声响——那是昨天的自己,正被今天的自己温柔地覆盖。在青春的汪洋大海里,李思源一路向北,不疾不徐,用热爱丈量方向,用目标激励前行……

固植其本,旁逸斜出

“人真正的能力,在于对一件事物持续燃烧的热情”。谈及为何选择汉语言专业,李思源脱口而出,“当然是因为喜欢啦。”这是与生俱来的热爱,与接力的引导者们的协力之作。李思源对汉语言的一片热忱甚至得溯及幼儿园,“我只记得我的语文老师很喜欢我,我很喜欢她。”也许是爱屋及乌的懵懂,但从小学开始,一切变得具体。小学老师的教育如春风化雨,引导她走进“语文”的世界,从古诗词中汲取养分,从创作的小说获得快乐,这是一片自由的天地,老师的鼓舞更给予了其前进的信心。初中老师则是威严中透露着温和,“我不是什么千里马,但他绝对是伯乐。”李思源在他的一手培养下,让那些对语文“莫名其妙的喜欢”不再莫名其妙。更重要的是,他为有思考问题转力的大脑,赋予了回答问题的勇气。这甚至可以是人生的转折点之一。高中老师教会李思源最受用的“尊重”与“质疑”,传染给她对古今文学的“共鸣”与“激动”,无人分享,便善刀自藏。

进入大学,由于“树达”的身份,李思源对老师看待自己的态度充满担忧。但只需老师仅仅张开口来,一切就烟消云散了。看起来一脸严肃的老师,讲起课来会笑,笑源于某种“热爱”,那是会感染的。这一切真的很不一样,不再是被动的“接收”,更多的会是“交流”,而她具有交流的勇气。青春向阳的写作学、苦口婆心的现代汉语、才华横溢的唐宋文学、激情不老的文字学、洪亮多动的语言学概论、饱满不歇的当代文学、厚积沉稳的西方文论、优雅童趣的外国文学……李思源得以被老师们带到各自领域的高度,一览那些目不暇接的光景。

“生机盎然的生命体是有很多旁逸斜出的。”李思源想把李红叶老师的这句话送给学弟学妹们,比喻是有生命力的,树干很重要,但树不只有树干。被问到平时如何学习,她倾囊相授:上课时记好考点的树干,剩下的请尽情“旁逸斜出”。大学不再是高中,学习不只是应付考试。记下那些让你触动的话,记下那些有趣的新词,记下质疑的想法,平时多看书、多积累、别犯懒。知识在脑中并非砖块,而是活水,交汇时会激荡出新的支流。

同时,考研刚落下帷幕,失利的李思源进行了反思。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能早早开始,导致部分科目复习时间不够。所以她强烈建议考研一定要趁早准备,做好规划。

4290B

始于热爱,忠于理想

“追求源于热爱,热爱成就理想。”李思源信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只要怀揣着一颗充满热忱的心,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当被问及为什么会加入文学部时,李思源不假思索地答道:“因为喜欢,也希望在这里能够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她在文字里畅谈人生感悟,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洽谈文学作品。文学部的工作虽然相较于通讯社其他部分来说,要轻松一点,但却对成员有着不同的要求。李思源认为,要能够处理好这些工作,就需要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文字敏感力和文学审美能力,对部长的要求也自然更高。刚当上部长的她曾担忧自己能否胜任,但在学姐一句“以后你就是标准!”中,紧握住了信心。热爱文学的她力求在语言的表达上做到最好,在一次次对稿件的精雕细琢中,李思源逐渐整理出其中的诀窍:速览一遍全文,将文章中表达欠佳的语句暂作标注,把握全文脉络之后,稍加正改,再耐心地雕琢细节。她将这些积累下的技巧传授给部门的成员,让大家共同学习,做到更好。在工作当中,李思源收获到了阅读速度的提升与文字处理能力的强化,也交到了难得的好友,而文学部当年的“先进部门”奖项,是她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事。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李思源直言:“文学部的工作较为轻松,并没有出现太多学习和工作相冲突的情况。”即使会出现突然的工作任务,她也能放下手头上的事情,优先完成通讯社内的工作。与此同时,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李思源会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文学作品,她认为阅读是从另外一个世界获取养料。除去专业要求看的书,她还会主动阅读课外书籍,扩充知识面、丰富文学储备。她说:“文学可以是一种信仰。”她将这种信仰融进学习、工作乃至日常生活中,将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51F1D

悠然自得,时时观照

或许是自由放松的家庭氛引导鼓励式的教育的影响,生活中的李思源是一个自由洒脱、风趣幽默的人。但相较于四处社交,她更倾向于待在一个小圈子里,甚至是独处。对于李思源来说,独处能够让自己处于一种“观测“状态——观察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看看天空是什么颜色,感受风带来的情绪,试试还能不能背出诗文,再想想形而上的虚无缥缈。这些事物或是在脑袋在悠哉晃一圈,或是被记录为文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李思源想要努力做到的。

谈及“迷茫”这个话题,李思源认为这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如果人人都有,大可放轻松去面对它,不必太过焦虑。这种情绪其实只是对自身、对世界认知不够的产物,如果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步步朝着那边前进就是了。就算无法望尽远方,也总有现下的路要去走,路,稍微定一定神就会出现。所以每当她感到迷茫的时候,都会同自己交流,在自我观照中获得平静与方向。

对于自己的兴趣,比起老生常谈的“写”与“读”,李思源更想谈谈“游戏”这个话题。如同无脑网文不能代表文学一样,充钱手游、网游也不能代表游戏。李思源认为游戏只是一个载体、一种形式,也可以讲好一个故事、复现一个时代、传递一种思考,《黑神话》作为文化载体的成功便是有目共睹的。这一载体的独特性在于“交互”,如果说小说、戏剧、电影等是在“看”,那游戏就还增加了“做”,人们总是对亲身付出过的事物更为印象深刻。她玩过的游戏里,《刺客信条》系列沉浸于不同的时代节点,《Inscryption》带来对人性的思考。哪怕是只是48小时单人制作出的游戏,也能恰到好处地搭载起哲思。游戏能够做到的事情太多了,李思源希望能够在将来看到这一载体发挥更多的教化与文化作用。

李思源就这样怀着好奇与热情,数着步子,看着变换的光景,和同路的聊天、告别,偶然驻足回望,再踏着脚下的路前往无限可能性的远方。

3E235

《菜根谭》有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对李思源而言,世事纷繁,但只要持守本心,自能处变不惊;前路迢迢,在喧嚣的尘世中坚守自己的方向,步履从容,终可云淡风轻。

编辑:颜艺

责编:刘诗琴

审核:李瀚